载入中...

安庆人的黄梅梦

 

安庆是中国黄梅戏艺术的故乡,安庆艺人严凤英运用多种手法和融合其他戏剧艺术精华,并用安庆方言演唱黄梅戏,把安庆的黄梅戏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个流淌着黄梅血液的地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关于黄梅人的黄梅梦。

 

“过去我们出去演黄梅戏,都是市里给我们开介绍信,到哪个地方人家都会热情的接待。现在不行了,演出少了,看的人也少了。”演了一辈子黄梅戏的丁中秋这样说道。回忆起当年演出的盛况,今年已经73岁的他满是自豪。

 

每天下午在安庆市莲湖公园的“票友广场”,只要天气良好,丁中秋都会组织一个黄梅戏班进行演出。他说,这个班子里的人纯粹都是因为对黄梅戏的热爱凑到一起的,主要是自娱自乐。他们每天下午都会唱上一出,观众们高兴就投点钱,一天也不过几十块钱。这些钱,只够他们平时买一些简单的化妆品。演出的道具、设备,还是他们在一起凑的钱。

 

年轻的女大学生潘婷婷也是这个广场的票友,她现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10级。只要周末有空,她就会来这里听上几曲,跟前辈交流学习一些经验。“我们这行吃的是青春饭,三十多岁一般就不行了,像韩再芬老师那样的能有几个。毕业的同学也没有几个走这条路的,毕竟长相、演技、唱功各方面都拔尖的很少,许多同学毕业后选择了转行。”谈到大学毕业她这样说道,“我现在已经大三了,后悔过去没好好练。这条路不好走,现在累点,可能以后会好过些”。

 

现年已经66岁潘启才,是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是潘婷婷的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在黄梅戏的鼎盛时期,他曾荣获全国首届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还荣获“十佳”演员称号。说起目前黄梅戏的现状,他很有几分无可奈何,“我觉得黄梅戏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地步,演员没有明星赚钱,同时又很苦,以致人才队伍薄弱。我这个年纪的演员,早就该退出舞台了。可是,如今这样的情形,我哪里坐得住,我希望能尽自己一点余热,为黄梅戏的发展再做点贡献。”

 

“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天仙配》一经问世,就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内地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一时在海内外引发了黄梅戏热潮。风靡之下,黄梅戏开始成为安庆这座小城的文化象征。草根出身的地方小戏,已然渗透进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公园、长江边,夏夜的街头,到处可见市民们自发的围聚起来,唱上几嗓子。

 

但是,现在,如果你跟一个90后说,你在黄梅戏故乡。他保准不知道你在哪里的了。黄梅戏,已然不再是这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爱好戏曲的人都在减少,何况黄梅戏一种。观众少了,演戏的人也少了,妇孺传唱的还是老段子,艺术革新举步维艰,等等。

 

黄梅戏还能走多远?我们也许不能把责任和希望都寄托给黄梅戏人,那样会太沉重。我们,能否也尽点微薄的力量?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先生最近在安庆师范学院讲座时,面对黄梅戏的发展困境,向在场的青年学生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你不喜欢黄梅戏没关系,但你可以关注,关注遇到困难的黄梅戏,让黄梅戏在你们之间变得有生命!”

 

文/特约摄影师 史阳琨 新浪安徽新闻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