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beat365黄梅剧艺术学院韩再芬带领的“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成为beat365历史上首次入围此名单的教师团队。
这一历史性突破,是学校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学校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

弘道报国守初心,言为士范显担当。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所在党支部入选校级“领航”计划,设立“艺心向党”示范岗,常态化开展艺术党课,创排黄梅大戏《延年和乔年》《邓稼先》和“思政小戏”《戒尺》等多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黄梅戏剧目,实现“以戏化人、以艺育人”。团队涌现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皖江学者”特聘教授、“江淮文化名家”等一批秉持仁爱之心、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德艺双馨、弘道育人的良好氛围。
教学相长重创新,启智润心育英才。团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推进教学改革,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安徽省首个新文科戏曲实验室,开发“AI+《唱腔念白》”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黄梅剧艺术学院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黄梅戏演唱艺术》获评安徽省一流教材,团队成员屡获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奖项。表演(黄梅戏)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校团融合、四链协同”的复合型黄梅戏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今日头牌”“明日之星”等一大批优秀戏曲人才,充分彰显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求是创新攀高峰,潜心研究兴文化。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发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成立全国首个黄梅戏文化研究院,系统构建“黄梅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戏曲与曲艺”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承担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出版系列学术著作,获重要科研奖励,多篇咨政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黄梅戏《邓稼先》《六尺巷·宽》等作品展演出圈出海出彩,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演绎“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调解智慧,深刻诠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集智攻关显雅韵,以文化人远传播。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践行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深度参与黄梅戏文化研究院和皖南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建设,参加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主办全国黄梅戏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建设“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参与制定《戏曲文化(安庆)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加快推进黄梅戏文化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同办好《黄梅戏艺术》期刊,建设产学研基地30多个。积极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北全面振兴,对口支援新疆基础教育,踊跃参加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主办“一带一路”黄梅戏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建“国际中文教育与黄梅戏沿‘一带一路’国家协同传播研究”团队,参与第九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向海外大力推广中国戏曲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乐教爱生聚合力,潜心奉献创一流。团队负责人韩再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全国戏曲领军人才,曾两度荣获“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坚守黄梅戏艺术四十余载,深耕戏曲人才教育培养二十余年,彰显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潜心研究的钻研精神。团队传承红色师范基因,依托黄梅戏特色,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集体,先后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集体、“大黄山”戏曲文化保护传承等省级创新团队等荣誉。团队结构合理、发展目标清晰、协作机制健全,展现出乐教爱生、团结奋进的一流团队姿态,为戏曲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此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是对学校二十年来扎根戏曲教育、致力文化传承创新的充分肯定。今后,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品格为榜样,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建强建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撰稿:周尚书 王善武 编辑:范龙超 审核:汪超 鲍硕来 赵丽丽)